首页 资讯 正文

陕西:创新引擎驱动高铁建设提质增速

体育正文 79 0

陕西:创新引擎驱动高铁建设提质增速

陕西:创新引擎驱动高铁建设提质增速

秦岭脚下,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中铁十一局长安轨枕场,“智能元素”随处可见:打磨工位,机器人携带(xiédài)打磨头精准打磨模具内腔;组装工位,两台(liǎngtái)智能机器人互相配合,将套管(tàoguǎn)精准安装到(dào)模具上;产品检测工位,3D工业相机实时检测轨枕质量…… 长安轨枕场承担着西康高铁50余万根轨枕的预制任务(rènwù)。“智能设备不但给生产装上了‘加速器’,而且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稳定性,预计到8月底,我们就能完成(wánchéng)全部生产任务。”中铁(zhōngtiě)十一局长安轨枕场项目经理张瑞诚指着实时跳动的进度(jìndù)屏介绍。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中铁十一局长安轨枕场生产现场。新华社记者张斌 摄  在(zài)三秦大地(dàdì),这样的智能生产场景正从单个场站延伸至(zhì)多条在建高铁。西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5月底,西延、西十、西康、康渝、延榆五条在建高铁项目(xiàngmù)隧道正洞开挖完成551.75公里(gōnglǐ),占设计总量的72.76%,桥梁工程(qiáoliánggōngchéng)完成成桥158公里,占设计总量的72.33%,整体施工进度明显加快。其中,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已全部(quánbù)贯通,西十高铁全线架梁全部完成。 记者走访发现,建设进度“提速”背后离不开(líbùkāi)科技(kējì)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。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(shèjì)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与数字化部副部长蔡玉军翻开设计蓝图说(shuō),“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勘察体系”让秦岭山脉的地质构造在(zài)三维(sānwéi)建模(jiànmó)中一目了然,“高速铁路接触网智能监测系统”则为(wèi)未来运维装上“智慧大脑”。这些源自实验室的创新成果,不断在西康、西延等高铁项目中实现“从图纸到现场”的落地,有效提升了高铁施工质效。 秦岭深处,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,从高处望去,西康高铁的轨道和隧洞已雏形初显(chūxiǎn)。“高铁临近居民集中点,周边环境复杂,经过反复优化方案,我们创新采用了‘人工开挖(kāiwā)锁孔、旋挖取芯引孔、铣挖修边成孔(chéngkǒng)’的综合施工技术,相较于传统方法,这种技术具有环境影响小、施工效率高的特点。”中铁(zhōngtiě)十一局西康高铁项目总工程师(zǒnggōngchéngshī)郭建亭介绍,“我们先后(xiānhòu)创新改进各类工装(gōngzhuāng)工艺100多项,智能建造水平不断提升。” 这是在建(zàijiàn)的西康高铁镇安西站。(中铁十一局供图)  西十高铁西岭隧道左右线总长超36公里,是全线最长的Ⅰ级高风险(fēngxiǎn)隧道。这条(tiáo)隧道穿越6类(lèi)围岩、2处大型断层、8处褶皱、10处洞身浅埋段,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。 “为此,我们先后投用(tóuyòng)了焊接(hànjiē)机器人、智能隧道通风机、智慧拌合系统等诸多先进(xiānjìn)的智能化设备,既确保了工期又提高(tígāo)了施工安全和质量。”中铁七局西十高铁分部总工程师何心德说,“比如,智能压力传感器的使用让机械臂化身‘外科医生’,依据岩性自动调节转速,这样就可以在(zài)‘薄如蛋壳’的浅埋层(máicéng)实现‘零扰动施工’,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。” 从轨枕预制的高精度到(dào)隧道施工的新技术,陕西高铁建设正以智能建造为笔,在秦岭南北书写着交通强国的创新(chuàngxīn)答卷。(记者张斌)
陕西:创新引擎驱动高铁建设提质增速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