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驻村到“助”村——龙树村的帮扶之路
从驻村到“助”村——龙树村的帮扶之路
从驻村到“助”村——龙树村的帮扶之路从会泽县(huìzéxiàn)城行车近三个小时,翻过一山(yīshān)又一山,绕过不止“九曲十八弯”,才来到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龙树村。这里平均海拔2640米,是(shì)火红乡最高的地方,年平均气温11.5摄氏度。
地理位置(dìlǐwèizhì)偏,距离县城远,海拔高,地势陡峭,冷,是记者(jìzhě)对龙树村的第一印象。
见到郑玉敏的时候,他正在村委会和(hé)龙树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陆万稳商量村里马上建好的菌(jūn)包大棚的事情,等菌包大棚建好后,村里就又能(néng)多一项帮老百姓增收的路子,这让两人都很兴奋。
郑玉敏是(shì)云南中烟红云红河烟草(集团(jítuán))会泽卷烟厂派驻龙树村的第一书记,说起刚来驻村的时候,他满脸愁意:“龙树村这个地方相当偏远、海拔高,村小组分散在半山腰,村委会建在山顶(shāndǐng),老百姓都(dōu)是老一套的生活方式,沟通起来有难度(nándù),种养殖受到气候限制,水果蔬菜种不好,山上还缺水……”
帮扶工作怎么干?如何将驻村真正变为“助”村?如何帮助乡村可持续发展(fāzhǎn),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?从驻村伊始,这些问题就萦绕在(yíngràozài)郑玉敏等三位驻村工作队的心头(xīntóu)。

修路引水美化“三件套”
筑牢民生之基
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(shì)乡村(xiāngcūn)发展的基石,是村民可共享的帮扶成果,也是实实在在摆在家门口的、对村民生(mínshēng)活产生直接影响的民生工程。
通往龙树村的(de)路上“山路十八弯”。郭诗瑀 摄
9.5公里硬化路、2个千立方米大水池、约190盏太阳能路灯、若干垃圾池、新村委会、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、村小学、敬老院、菌菇大棚……这些(zhèxiē)数据郑玉敏熟记(shújì)于心(yúxīn),他告诉记者,从2016年开始,集团在龙树(lóngshù)村投入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,十年时间,给村里增添了这些“新”事物。
村里的大水池。郭诗(guōshī)瑀 摄
“你见过人抬猪上山来卖的么?以前村里都是土路(lù),农副产品都是人力背到山上的集市来卖,现在(xiànzài)道路新修硬化后,直接开车到村里收猪就行(xíng),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们的生活。”说起路的变化,陆万稳感慨万千,“而且以前在村里晚上走路都是拎着小煤油灯、火把,打手电筒,现在路宽了、结实了,还安了路灯,明晃晃的,感觉特别(tèbié)安全(ānquán)。”
“路修到家门口后(hòu),出去一转,都不用担心把泥巴带进家里了(le)(le)。”一个准备去干活的村民插话道,他背篓里背着农具,沿着一条水泥小路走远了。
路修好了,人居环境改善提上日程(rìchéng)。
“以前猪圈、牛圈排污不好,畜禽粪污到处(dàochù)堆积,臭不说,村里有的地方走走都踩不下脚。有个在半坡的以落明小组,一到下雨,猪牛(zhūniú)羊粪、生活垃圾就冲下来。”郑玉敏印象深刻(shēnkè),他和驻村队员(duìyuán)一起协助村里改造污水管网,开展“清脏治乱”,号召村民养成“垃圾不乱倒、污水不乱泼、杂物不乱堆”的习惯。现在的以落明小组干干净净,村民们(men)逐渐自觉(zìjué)维护村里环境了。对此郑玉敏很是自豪。

因地制宜发展产业
让百姓增收有道
修好了人走(zǒu)的路,还要想办法为村里找到一条增收的“路”。
但产业不能(bùnéng)盲目发展,需要帮扶的地区本来产业基础就很薄弱,没有经过考察、规划、慎重选择(xuǎnzé),产业不可能在村里存续下去。
“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(shàng)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。”郑玉敏告诉记者,龙树村地势(dìshì)陡峭,猪、牛稍不注意就滚落山下,找都找不回来(huílái),但山高、草多、灌木林多,适合散养小耳朵的本地黑山羊。
陆万稳开始带头养殖(yǎngzhí)黑山羊,形成一定规模后,将羊交给老百姓(lǎobǎixìng)养,再收购,帮助解决销路的问题(wèntí),目前,村里有30来户养殖黑山羊的农户。
还能发展什么产业(chǎnyè)?郑玉敏他们把目光转向香菇种植。
菌包设施大棚正在做最后的(de)完善工作。郭诗瑀 摄
在以落明小组一块(yīkuài)较为平坦的土地上,占地面积(zhàndìmiànjī)4亩多的菌包设施大棚正在做最后的完善工作。马上大棚里的钢架上就会放满香菇菌棒。这是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投入(tóurù)的资金新建的项目。
为什么选择香菇产业?龙树村适合(shìhé)种香菇吗?
会泽旭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敏(zhèngmǐn)告诉记者,香菇喜(xǐ)温差大,不能太热,龙树村就很(hěn)合适,为了种香菇,村里还专门接了个水源过来。
他之前就在龙树村开了一个香菇(xiānggū)种植基地(jīdì),主要用来培育菌棒,在政府的牵头和村里的支持下,他承接了这个由帮扶资金(zījīn)建设的香菇大棚项目。
有熟悉产业的人负责建设营运(yíngyùn)香菇大棚,让郑玉敏和(hé)陆万稳放心不少,这也是他们选择香菇产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“菌棒(jūnbàng)摆进大棚一个月就出菇了,一个棚可以放6万来棒香菇,一棒能产一公斤(gōngjīn)(gōngjīn),一年两季,就是12万公斤香菇。按一公斤8-10元来算,每年产值大约在120万元。”郑敏告诉记者,而且香菇用工人(rén)数比较(bǐjiào)多,尤其是菌棒注水、采菇、剪菇时的时候,可能要30来号人,难度不大,老人也能干,很适合村里发展,让村里的百姓实现家门口(jiāménkǒu)就业。
“村民可以来务工,同时学习种植技术,等村民可以独立上手后,我们可以主要负责香菇制棒和销售环节,将(jiāng)大棚(dàpéng)种植环节交给村里。”在龙树村呆了几年,郑敏对这里也很有(yǒu)感情。

与村“两委”齐心协力
到群众中开展工作
驻村(zhùcūn)工作队在村里顺利开展工作,离不开当地村委和村民的支持,因此,能否与(yǔ)村“两委”和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(guānxì),对驻村帮扶工作来说至关重要。
驻村工作队员(duìyuán)正在和村民交流。郭诗瑀 摄
“这点郑玉敏和他的工作队员做得(dé)很好。”陆万稳告诉记者(jìzhě):“我们特别感谢驻村队员,在(zài)这个地方确实不容易,毕竟山高路远,出行不便,他们想回家都得好几个小时。队长郑玉敏是非常务实的人,我到什么(shénme)地方都跟着,而且对农村工作非常熟悉,老百姓非常喜欢他。”
郑玉敏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:“我(wǒ)出身农村,进入会泽卷烟厂工作后又被派驻到农村,其实最初有一些落差,驻村又远又冷,顾不到家里(jiālǐ)。但(dàn)好在我就是农村人,我熟悉村里的环境,既然来(lái)了就不讲难处,在厂里(chǎnglǐ)全方位的关心照顾和支持下,能帮村里的百姓做一些事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。看着乡村环境一天天(yītiāntiān)变好、村民们日子一天天变好,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。”
心齐了,干事儿才能更有劲。“我希望他们永远留下来(liúxiàlái),继续一起把老百姓的(de)事情搞好,带领龙树村富起来,实现乡村振兴。”陆万稳真情实意(zhēnqíngshíyì)地说道。
离开龙树村的(de)时候夕阳(xīyáng)很好,照(zhào)得这个在悬崖峭壁环绕中的村子分外亮堂。下山的路上,正赶上孩子们放学,他们顺着(shùnzhe)坚实的水泥路往山上的家中走去,被夕阳拉长的背影勾勒出龙树村的未来,也是龙树村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郭诗瑀(yǔ)
监制:梁冰清 编辑:杜娟(dùjuān) 刘茜


从会泽县(huìzéxiàn)城行车近三个小时,翻过一山(yīshān)又一山,绕过不止“九曲十八弯”,才来到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龙树村。这里平均海拔2640米,是(shì)火红乡最高的地方,年平均气温11.5摄氏度。
地理位置(dìlǐwèizhì)偏,距离县城远,海拔高,地势陡峭,冷,是记者(jìzhě)对龙树村的第一印象。
见到郑玉敏的时候,他正在村委会和(hé)龙树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陆万稳商量村里马上建好的菌(jūn)包大棚的事情,等菌包大棚建好后,村里就又能(néng)多一项帮老百姓增收的路子,这让两人都很兴奋。
郑玉敏是(shì)云南中烟红云红河烟草(集团(jítuán))会泽卷烟厂派驻龙树村的第一书记,说起刚来驻村的时候,他满脸愁意:“龙树村这个地方相当偏远、海拔高,村小组分散在半山腰,村委会建在山顶(shāndǐng),老百姓都(dōu)是老一套的生活方式,沟通起来有难度(nándù),种养殖受到气候限制,水果蔬菜种不好,山上还缺水……”
帮扶工作怎么干?如何将驻村真正变为“助”村?如何帮助乡村可持续发展(fāzhǎn),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?从驻村伊始,这些问题就萦绕在(yíngràozài)郑玉敏等三位驻村工作队的心头(xīntóu)。

修路引水美化“三件套”
筑牢民生之基
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(shì)乡村(xiāngcūn)发展的基石,是村民可共享的帮扶成果,也是实实在在摆在家门口的、对村民生(mínshēng)活产生直接影响的民生工程。

通往龙树村的(de)路上“山路十八弯”。郭诗瑀 摄
9.5公里硬化路、2个千立方米大水池、约190盏太阳能路灯、若干垃圾池、新村委会、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、村小学、敬老院、菌菇大棚……这些(zhèxiē)数据郑玉敏熟记(shújì)于心(yúxīn),他告诉记者,从2016年开始,集团在龙树(lóngshù)村投入帮扶资金1400多万元,十年时间,给村里增添了这些“新”事物。

村里的大水池。郭诗(guōshī)瑀 摄
“你见过人抬猪上山来卖的么?以前村里都是土路(lù),农副产品都是人力背到山上的集市来卖,现在(xiànzài)道路新修硬化后,直接开车到村里收猪就行(xíng),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们的生活。”说起路的变化,陆万稳感慨万千,“而且以前在村里晚上走路都是拎着小煤油灯、火把,打手电筒,现在路宽了、结实了,还安了路灯,明晃晃的,感觉特别(tèbié)安全(ānquán)。”
“路修到家门口后(hòu),出去一转,都不用担心把泥巴带进家里了(le)(le)。”一个准备去干活的村民插话道,他背篓里背着农具,沿着一条水泥小路走远了。
路修好了,人居环境改善提上日程(rìchéng)。
“以前猪圈、牛圈排污不好,畜禽粪污到处(dàochù)堆积,臭不说,村里有的地方走走都踩不下脚。有个在半坡的以落明小组,一到下雨,猪牛(zhūniú)羊粪、生活垃圾就冲下来。”郑玉敏印象深刻(shēnkè),他和驻村队员(duìyuán)一起协助村里改造污水管网,开展“清脏治乱”,号召村民养成“垃圾不乱倒、污水不乱泼、杂物不乱堆”的习惯。现在的以落明小组干干净净,村民们(men)逐渐自觉(zìjué)维护村里环境了。对此郑玉敏很是自豪。

因地制宜发展产业
让百姓增收有道
修好了人走(zǒu)的路,还要想办法为村里找到一条增收的“路”。
但产业不能(bùnéng)盲目发展,需要帮扶的地区本来产业基础就很薄弱,没有经过考察、规划、慎重选择(xuǎnzé),产业不可能在村里存续下去。
“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(shàng)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。”郑玉敏告诉记者,龙树村地势(dìshì)陡峭,猪、牛稍不注意就滚落山下,找都找不回来(huílái),但山高、草多、灌木林多,适合散养小耳朵的本地黑山羊。
陆万稳开始带头养殖(yǎngzhí)黑山羊,形成一定规模后,将羊交给老百姓(lǎobǎixìng)养,再收购,帮助解决销路的问题(wèntí),目前,村里有30来户养殖黑山羊的农户。
还能发展什么产业(chǎnyè)?郑玉敏他们把目光转向香菇种植。

菌包设施大棚正在做最后的(de)完善工作。郭诗瑀 摄
在以落明小组一块(yīkuài)较为平坦的土地上,占地面积(zhàndìmiànjī)4亩多的菌包设施大棚正在做最后的完善工作。马上大棚里的钢架上就会放满香菇菌棒。这是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投入(tóurù)的资金新建的项目。
为什么选择香菇产业?龙树村适合(shìhé)种香菇吗?
会泽旭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敏(zhèngmǐn)告诉记者,香菇喜(xǐ)温差大,不能太热,龙树村就很(hěn)合适,为了种香菇,村里还专门接了个水源过来。
他之前就在龙树村开了一个香菇(xiānggū)种植基地(jīdì),主要用来培育菌棒,在政府的牵头和村里的支持下,他承接了这个由帮扶资金(zījīn)建设的香菇大棚项目。
有熟悉产业的人负责建设营运(yíngyùn)香菇大棚,让郑玉敏和(hé)陆万稳放心不少,这也是他们选择香菇产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“菌棒(jūnbàng)摆进大棚一个月就出菇了,一个棚可以放6万来棒香菇,一棒能产一公斤(gōngjīn)(gōngjīn),一年两季,就是12万公斤香菇。按一公斤8-10元来算,每年产值大约在120万元。”郑敏告诉记者,而且香菇用工人(rén)数比较(bǐjiào)多,尤其是菌棒注水、采菇、剪菇时的时候,可能要30来号人,难度不大,老人也能干,很适合村里发展,让村里的百姓实现家门口(jiāménkǒu)就业。
“村民可以来务工,同时学习种植技术,等村民可以独立上手后,我们可以主要负责香菇制棒和销售环节,将(jiāng)大棚(dàpéng)种植环节交给村里。”在龙树村呆了几年,郑敏对这里也很有(yǒu)感情。

与村“两委”齐心协力
到群众中开展工作
驻村(zhùcūn)工作队在村里顺利开展工作,离不开当地村委和村民的支持,因此,能否与(yǔ)村“两委”和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(guānxì),对驻村帮扶工作来说至关重要。

驻村工作队员(duìyuán)正在和村民交流。郭诗瑀 摄
“这点郑玉敏和他的工作队员做得(dé)很好。”陆万稳告诉记者(jìzhě):“我们特别感谢驻村队员,在(zài)这个地方确实不容易,毕竟山高路远,出行不便,他们想回家都得好几个小时。队长郑玉敏是非常务实的人,我到什么(shénme)地方都跟着,而且对农村工作非常熟悉,老百姓非常喜欢他。”
郑玉敏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:“我(wǒ)出身农村,进入会泽卷烟厂工作后又被派驻到农村,其实最初有一些落差,驻村又远又冷,顾不到家里(jiālǐ)。但(dàn)好在我就是农村人,我熟悉村里的环境,既然来(lái)了就不讲难处,在厂里(chǎnglǐ)全方位的关心照顾和支持下,能帮村里的百姓做一些事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。看着乡村环境一天天(yītiāntiān)变好、村民们日子一天天变好,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。”
心齐了,干事儿才能更有劲。“我希望他们永远留下来(liúxiàlái),继续一起把老百姓的(de)事情搞好,带领龙树村富起来,实现乡村振兴。”陆万稳真情实意(zhēnqíngshíyì)地说道。
离开龙树村的(de)时候夕阳(xīyáng)很好,照(zhào)得这个在悬崖峭壁环绕中的村子分外亮堂。下山的路上,正赶上孩子们放学,他们顺着(shùnzhe)坚实的水泥路往山上的家中走去,被夕阳拉长的背影勾勒出龙树村的未来,也是龙树村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郭诗瑀(yǔ)
监制:梁冰清 编辑:杜娟(dùjuān) 刘茜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