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

体育正文 300 0

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

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

在(zài)“双碳”目标(mùbiāo)背景下,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时代赋予的重任。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(jìnchéng)中,武汉(wǔhàn)正积极担当起先行者的角色。近年来,武汉以国家级平台“中碳登”为支点,通过碳市场机制创新、全民碳普惠实践(shíjiàn)、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探索,既精准服务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宏伟蓝图,又让(ràng)绿色(lǜsè)、低碳的生活方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市民的日常生活,变得触手可及。 降低社会减排(jiǎnpái)成本,全国碳市场“大数据中枢”落子武汉 中碳登(dēng)登记结算大厅,六边形的“碳”元素装饰抬头可见。 在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厦内,电子大屏(dàpíng)实时跳动着全国碳市场最新交易(jiāoyì)数据:6月3日(rì)单日成交量31万余吨,成交均价68.24元/吨。 自2021年落户武汉以来,碳(tàn)排放权登记结算(jiésuàn)(武汉)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中碳登)已累计交易6.53亿吨碳配额(pèié),成交额突破448亿元,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“中枢神经”。 走进中碳登大厦,这里堪称全国碳市场的(de)“大数据中枢”。每天2000余家重点排放(páifàng)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在此汇聚,每个碳排放单位的“碳家底”都有一本明白账。今年(jīnnián),随着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集体入场,新增1000多家企业纳入交易体系,全国强制性碳市场规模达到80多亿吨,覆盖全国(fùgàiquánguó)六成工业(gōngyè)碳排放。 中国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减排的决心,是碳市场规模得以(déyǐ)扩张的深层(shēncéng)原因。 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的(de)车间里,智慧碳(tàn)管控平台正实时监控着每个生产(shēngchǎn)环节的碳排放。这套让碳排放量像水表、电表一样可视化的系统,已帮助企业实现碳排放强度直降14%。 制度先行,这正是全国碳市场设计的精妙(jīngmiào)之处。凭借统一的配额分配和监测报告核查(MRV)标准(biāozhǔn),一个覆盖全行业的制度框架(kuāngjià)得以确立,这才让原本抽象的碳排放变得能够被测量、被定价、被交易。 从2014年开市至今,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4.11亿吨,成交总额超百亿元,企业年年100%履约(lǚyuē),其交易规模、交易主体等(děng)市场指标等均保持全国领先地位。这种高(gāo)履约率不仅证明了“排碳有(yǒu)成本(chéngběn)、减碳有收益”的市场逻辑有效性,更展现了制度设计的强大执行力。 企业也因此有了更清晰的认知:有效减排能卖出节余(jiéyú)的碳配额获取(huòqǔ)收益,反之则需花钱购买碳配额。 这种市场机制下,全国碳市场从单纯的(de)政策工具变为带动绿色(lǜsè)转型的超级引擎。以中碳登大厦为圆心,3公里半径内的“环沙湖双碳经济带(jīngjìdài)”粗具规模。2024年,武汉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。 160万人(wànrén)享受碳普惠红利,年轻人把碳减排量变成婚礼“份子钱” 武汉碳普惠公司(gōngsī)工作人员向大学生推介“武碳江湖”小程序(chéngxù)。(长江日报资料图) 当减排行动从政策要求(yāoqiú)转为公众自觉,“美丽中国”建设便获得了(le)最持久的内生动力。 2023年6月2日上线的武汉(wǔhàn)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“武碳江湖”,如今已成为160万武汉人手机里的“环保管家”。在这个小小的程序里,827万次减排(jiǎnpái)行为被量化存储。2年间武汉人已存下(cúnxià)5.18万吨(wàndūn)碳减排量,相当于给城市种了150万棵树。 清晨,市民金莹像(xiàng)往常一样刷开“武碳江湖”,前一天乘坐公交的150克碳(kètàn)减排量已存入账户。 骑共享单车1公里,获得40克碳减排量,每天(měitiān)节约1度电,获得525克碳减排量……这些数字不仅记录着(zhe)武汉市民的低碳生活,也串联起整座城市的绿色脉络(màiluò)。 通过和支付宝(zhīfùbǎo)、美团等17家平台合作,市民积攒的碳减排量被(bèi)集中打包,其中1万吨已被两家企业认购,折抵自身的“碳缺口”。 2023年,武汉一对新人慎昂、李仪以“众筹”的方式,把友人(yǒurén)的碳普惠减排量汇集起来,在国庆假期,为自己举办(jǔbàn)了一场拥有武汉首份“婚礼碳中(zhōng)和证书”的碳中和婚礼。渐渐地,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碳减排量当成婚礼“份子钱”,来抵消婚礼产生的碳排放量(páifàngliàng)。 今年,武汉再次成功(chénggōng)举办了“零碳马拉松”,这(zhè)让不少人好奇其背后的(de)(de)实现方式。原来,赛事本身产生了3030.22吨的碳排放,但通过参赛选手和市民踊跃捐赠个人碳减排量,再加上武钢捐出中国核证(hézhèng)自愿减排量(CCER),这些碳减排量正好抵消了赛事的碳排放,从而让“汉马”实现了“零碳”目标。 从个人账户里的(de)数字积累,到重大活动(huódòng)的碳中和实践,绿色风尚正在武汉生根发芽。 探索近零碳排放新(xīn)路径,车棚屋顶光伏“长出”真金白银 阳逻港分布式光伏项目碳(tàn)普惠减排量被全额收购后(hòu),获得近2万元碳资产收益。(长江日报资料图) 在武汉瑞博宏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,负责人正仔细端详着刚签下的碳(tàn)资产协议。“以前只觉得光伏板能(bǎnnéng)省电费,现在发现还能多挣一份碳钱。”他笑着算了一笔(yībǐ)账(zhàng):通过聚合分散各处的200兆瓦光伏项目,公司每年能产生14万吨碳减排量,带来约400万元(wànyuán)的额外收益。这个发现,正在改变武汉企业对绿色能源的认知。 走进格林美城市矿山产业园,阳光下的光伏板阵列闪闪发光。这些屋顶“发电站”不仅每年为园区省下500万元(wànyuán)电费,通过(tōngguò)碳交易还能增收16万元。产业园负责人很(hěn)开心(kāixīn):“光伏发电叠加碳普惠政策,让我们的环保投入回本更快了。” 在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,停车棚(péng)、楼宇屋顶(wūdǐng)都架设了光伏板,通过“光储直柔”系统实现了能效最大化。管理人员介绍,园区超50%用电来自光伏发电(fādiàn),年均碳减排273吨。这种将新能源与智慧管理结合(jiéhé)的模式,正在成为武汉产业园区的标配。 驱车行驶在汉十高速新能源(xīnnéngyuán)(néngyuán)示范线上,这条400多公里(duōgōnglǐ)的华中首条新能源示范线让人耳目一新。传统(chuántǒng)加油站旁,充电桩、换电站、加气站和加氢(jiāqīng)站一字排开,为各类新能源车辆提供“光储充换氢”全方位的能源补给。“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了。”一位新能源车主感叹地说。 武汉船舶业同样掀起“减碳风暴”。全球首艘甲醇(jiǎchún)双燃料船“兴通海狮”轮,能减少30%碳排放。“就(jiù)像给船舶准备了两套(liǎngtào)动力系统,传统燃料是咖啡,甲醇燃料就是低卡饮料。”项目经理孙建军形象地(dì)打着比方。 在江汉区北湖(běihú)街道新华小区,67岁的王淑芳阿姨成了街坊邻居眼中的“低碳达人”。“节约下来的碳排量,有大用处呢!”她乐呵呵地说。北湖街道发起的“碳中和(hé)”公益活动,鼓励居民(jūmín)用个人碳减排量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的碳排放,让低碳生活有了更直接的社会(shèhuì)价值。 撬动城市低(dī)碳转型的(de)无限可能,武汉在诸多场景先试先行,开辟出一条“样板引领、全域推进”的低碳发展新路径。 (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于海涛(hǎitāo)、刘婷婷 实习生孙雪瑞) 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(de)政策解读、新鲜的热点(rèdiǎn)资讯、实用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读报、报料、学习(xuéxí)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。
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