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咱家安置房‘大红本’那点事,妥了!”
“咱家安置房‘大红本’那点事,妥了!”
“咱家安置房‘大红本’那点事,妥了!”
5月24日早(rìzǎo)8点,北京市通州区潞(lù)城镇综治中心的一楼大厅已挤满携家带口的胡各庄村村民。
“我老伴是被搬迁人,他去世了(le),房本咋过户?”
“我是被安置人,离婚后(hòu),安置房还能写我名字吗?”
“我爸没立遗嘱就走了,这房我们仨兄弟(xiōngdì)咋分?”
村民们(men)你一言我一语,诉说着“后搬迁时代”的家事“疙瘩”。咨询台前,潞城镇政府法律顾问杜超边核查材料边安抚大家:“别着急(biézháojí),起诉状(qǐsùzhuàng)我帮您先过一遍,待会儿法官在二楼现场立案并解答!”
在身着“蓝马甲”引导员的带领下,记者随村民们(men)乘电梯来到二楼。只见三面红色横幅分隔开三个办公区——“京法巡回讲堂”“巡回立案”“巡回调解”,一个功能完备(wánbèi)的“移动法庭”俨然落成(luòchéng)。
“自打潞城镇安置房(fáng)不动产权证办理启动,离婚、继承的纠纷就(jiù)扎堆了。”走廊里,记者碰到了通州区(tōngzhōuqū)人民法院张家湾人民法庭庭长孟强。他正维持着现场秩序,同时向记者介绍道。
原来,办证消息一出,每天上百(shàngbǎi)村民涌入潞城镇综治中心咨询相关法律问题。得益于运转成熟的“综治中心+人民法庭”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(jīzhì),张家湾(zhāngjiāwān)法庭第一时间与镇综治中心开展(kāizhǎn)联席会商,排查出近40起涉安置房产权登记纠纷,并迅速(xùnsù)启动“繁简分流”协作机制:对于家庭成员少(shǎo)、争议较小的纠纷,由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开展普法调解;对于家庭内部矛盾较大的案件,则直接把“法庭”搬到村民“家门口(jiāménkǒu)”。
“我们的安置房小区离这儿只有(zhǐyǒu)800米,法官周末不歇班就地(dì)办案,老百姓既方便又省心!”一位40多岁的女士说。
9点整,“京法巡回讲堂”开讲。“不动产权证不仅是房本,更是家庭关系的‘定心丸’。”201会议室里,法官(fǎguān)助理曾晓梅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与(yǔ)乡亲们的距离(jùlí)。
“被拆迁人去世(qùshì)后,有遗嘱的(de),按遗嘱指定的人继承;没遗嘱的,则依法定继承办理。要是安置房属于夫妻共同财产,生前未(wèi)分割,一方去世后要先析产确定其份额,再就该份额进行遗产继承。”
曾晓梅(céngxiǎoméi)讲得接地气,台下村民听得认真,不时举手提问。
“巡回(xúnhuí)立案”区里(qūlǐ),立案干警刘佳旭麻利地接过当事人的立案材料,审核、问询、登记一气呵成。完成现场立案后,当事人们随即被引导员带到相邻的“巡回调解(tiáojiě)”区等候。那里,三组法官调解团队正同时“开工(kāigōng)”。
午后的第三调解室,气氛陡然紧张。当事人李云芳因母亲遗产(yíchǎn)问题正与四弟妹(dìmèi)争执不下。
“都是妈亲生的,凭啥我(wǒ)没份儿!”
“你赡养过咱妈(zánmā)一天吗!”
法官田小雨快步(kuàibù)走到中间,轻轻按住李云芳的肩膀:“先(xiān)别急,咱们慢慢说,都是一家人,没有解不开的结。”
田小雨经审理发现,这(zhè)起纠纷的“根”扎在多年前。母亲王桂荣生前与长女李云芳(lǐyúnfāng)因琐事结怨,去世前立下(lìxià)遗嘱“安置房只给其他四子女”。李云芳其实常年想缓和(huǎnhé)关系,却因母亲临终未被通知参加葬礼,导致积怨越来越深。
“大姐,当年您真不知道(zhēnbùzhīdào)母亲病重?”法官徐明祺把李云芳单独(dāndú)带到隔壁的一间空屋,递上一杯热茶。李云芳抹了把泪:“我常年在国外工作,接到电话时妈已经走了……”另一边,田小雨(xiǎoyǔ)正耐心劝导着(zhe)四弟妹:“你们怕姐姐分心,可连最后一面都不让见,换谁不寒心?”
当五人重新坐回调解桌时,气氛已悄然变化。“姐,知道(zhīdào)没见到咱妈是你(nǐ)一直以来的遗憾,希望你能原谅我们……”弟弟李云博率先(shuàixiān)低头。
李云芳沉默片刻说(shuō):“我也有错,这些年没处理好和(hé)妈的关系,也没尽孝。”最终,她含泪说出“按照母亲(mǔqīn)遗愿,我放弃继承(jìchéng)”时,调解室里响起压抑的抽泣声。五位当事人不仅达成了调解协议,也解开了多年的“心结”。
下午5点,最后一份调解协议签署完成(wánchéng)。历时8个(gè)小时,张家湾法庭(fǎtíng)通过普法、立案、调解的“一条龙”司法服务,让38起纠纷均得以妥善化解。
“有了法院出具的调解(tiáojiě)文书,当事人们马上就能去办安置房房(fángfáng)本了!”潞城镇副镇长(fùzhènzhǎng)史建广赞许地说,“法官通过精准普法把法律政策讲透,再用专业调解把具体矛盾解开,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(ránméizhījí),更为基层治理注入稳定剂。”
这场(zhèchǎng)活动并非“一阵风”。记者了解(liǎojiě)到,近两年来,通州区法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派驻(pàizhù)干警下沉街道乡镇综治中心,将司法(sīfǎ)服务嵌入基层网格,依托村级解纷联络站开展巡回调解10余次,累计化解纠纷100多件。
暮色(mùsè)中,村民们三三两两散去。有人哼起了梆子戏,有人拨通了电话:“咱家安置房‘大红(dàhóng)本’那点事,妥了!”
(文中案涉当事人均为化名(huàmíng))
来源(láiyuán):人民法院报·4版
记者:郭致杰(guōzhìjié) | 通讯员:王嘉毅 朱琳
见习编辑:孙林林|联系电话(liánxìdiànhuà):(010)67550765|电子邮箱(diànziyóuxiāng):fyxw@rmfyb.cn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